1)第四百八十四章 商业金融_太平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商业和金融是一对永远分不开的孪生兄弟,早在道光二十五年,就有英国的银行在中国开设分行。英国丽如银行首先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它的前身是1842年成立的西印度银行,1845年扩大规模,改换名称,并且把设在印度孟买的总行迁移到英国伦敦,同年4月在香港和广州设行,1847年在上海设立分理处,表明外国资本的侵略势力开始由南向北推进。

  与丽如银行同时获得英国政府“皇家特许状”的还有有利银行的前身亚细亚特许银行。亚细亚特许银行1854年在上海设立代理机构。太平军占领上海后,由于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该银行在上海的代理机构于1856年改为分行。

  所谓特许银行,即殖民地银行,它代表了正在兴起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向外扩张的*。而此时的亚细亚特许银行与历史上的颇有不同,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克利福德的缘故,罗斯柴尔德家族很看好太平军在东方的这场内战中的成就,他们认为太平军将在数年内完成中国的统一,于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迅速的调整投资策略,于是亚细亚特许银行当中很大一部分资就本来自于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1856年,法国也不甘寂寞的在上海开办了法兰西银行的分行,但与资本雄厚的英国银行相比,法国人的银行影响力颇小。这个时期外国银行包揽了中外贸易中的汇兑业务、买卖远期汇票同时吸收存款,办理放款和在香港发行钞票。

  虽然此时已经有外国银行介入,但总体来说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影响不大,中国的金融业此时还是处在高度自由的市场形态,即民间资本、钱庄占据了整个中国金融业,不论是清廷也好还是太平天国也好,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政府影响金融的手段。

  早在苏福新政的时候,萧云贵和洪韵儿其实就考虑过银行、发行钞票和金融业务方面的改革,但那时候苏福新政涉及的事务太多。而且西殿还没有取得太平天国的控制权,所以暂时搁置了。在进入天京和接收江西、安徽等地盘之后,西殿上下又致力于稳定地方、消除天京事变的影响,是以这方面的事务也就一直没有提及。

  如今几个月过去了。各地已经稳定下来,秩序已经恢复,苏福新政也逐渐开始在天国内部进行推广,改革旧有的太平天*政体系也平稳展开,可以说进行太平天国全国金融改革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了。

  洪仁玕在金龙殿上的短短几句话点醒了殿上一干有远见的人等,萧云贵、洪韵儿左宗棠等人并非没有金融方面的认识,而是数月以来,他们总是缠身在繁杂的事务中,出现财政赤字之后,许乃钊等人也是当局者迷。只想着如何节流,而开源也只限于考虑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